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77篇
综合类   22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2篇
  1篇
中国医学   92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化痛风巴布剂的醇提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优选痛风巴布剂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青藤碱、总生物碱的含量和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提取结果的影响,确定痛风巴布剂处方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痛风巴布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5%乙醇,提取3次,每次6倍量溶剂,提取总时间为1.5 h,在该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青藤碱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和干浸膏得率分别为2.79 mg·g-1、1.22%和13.06%。结论 优选的醇提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2.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瘤235例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观察平阳霉素 (PYM)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类淋巴管瘤 (LPGM)的疗效 ,以指导临床对不同类型LPGM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 1996年 1月至 2 0 0 3年 6月 ,用PYM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毛细管型、海绵状型和囊肿型 (囊性水瘤 )淋巴管瘤 2 35例 ,男性 12 9例 ,女性 10 6例。用 1%普鲁卡因 8mL ,配PYM 8mg ,按体表瘤体面积每 1cm× 1cm注射 1mL混合药液计算剂量 ,进行瘤体内注射。 7~ 10d注射 1次 ,3~ 8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经 6个月至 7年随访治愈来愈例 (85 .5 3% ) ,好转 2 4例 (10 .2 1% ) ,总有效率为 95 .74 %。其中毛细管型 ,海绵状型和囊肿型LPGM的治愈率分别为 80 .33%、88.0 0 %、93.37%。结论 :PYM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类LPGM疗效高 ,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RhBMP-2与D、L-乳酸复合物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聚D、L鄄乳酸(PDLLA)为载体的RhBMP(骨形成蛋白)鄄2缓释系统用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评价其降解缓释特性和诱导成骨作用。方法:低温下制备RhBMP鄄2缓释系统,并将其用于兔下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骨缺损修复,设单纯载体材料置入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第2、4、8、12及24周处死动物,取下标本作大体观察、X线片、常规组织学检查和四环素双标记硬组织切片观察,采用Freemax图象分析处理软件计算骨矿化沉积速度。结果:早期在植入物周围组织均存在非特异性炎症反应;4周时炎症反应已明显减轻。4、8、12周时试验组的骨矿化沉积速度分别为1.88、1.4、1.2μm/d,明显优于单纯载体组(P<0.05),但是PDLLA组也存在一定的成骨活性。结论:经物理方法复合的BMP/PDLLA植入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成骨能力,其修复颌骨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方法 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126例Ch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等,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中男64例、女62例,年龄22 ~80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直径0.6~16.1 cm。右侧70例、左侧56例。均行超声、CT或核磁共振检查。110例行超声检查,63例为低回声、23例为高回声、13例为等回声、10例回声不均或混杂回声、1例为弱回声。边界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提示42例未见明确血流信号,68例可见血流信号,其中60例为点状或边缘血流信号。54例行CT检查,50例平扫呈低或等密度,4例为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多低于肾实质,延迟期仍有强化。97例行核磁共振检查,96例T1加权成像呈低-等信号,1例病灶中可见点状高信号,71例T2加权压脂成像呈高-等信号,26例呈等-稍低或混杂信号。9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明显扩散受限,4例扩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肾部分切除术64例,根治性手术6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ChRCC,T1N0M0 91例、T2N0M0 15例、T3N0M0 20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0 48.2%(54/112)、CD117 92.3%(96/104)、波形蛋白 8.0%(9/112)、CK7 85.6%(95/111)、胶体铁 97.6%(83/85)。结论 ChRCC相对少见,恶性程度低,整体预后良好。临床症状不典型,核磁共振是影像学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转移性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125b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Gli1的关系。方法收集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标本25例,以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25b和Gli1的表达,分析miR-125b和Gli1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miR-125b在各级别胶质瘤[星形细胞瘤(0.754±0.085)、间变星形细胞瘤(0.545±0.075)和胶质母细胞瘤(0.340±0.056)]中的表达较正常脑组织(1.000)下调(均P0.05),miR-125b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②Gli1表达水平在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1.034±0.093)、间变星形细胞瘤(1.203±0.113)和胶质母细胞瘤(1.578±0.087)]较正常脑组织(1.000)略高,肿瘤的恶性程度与Gli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间变星形细胞瘤与胶质母细胞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iR-125b低表达和Gli1过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miR-125b低表达和Gli1过表达与恶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烧伤创面愈合后口服曲尼司特防治烧伤瘢痕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7月~2013年1月间至我院就诊的30例烧伤患者在其创面愈合后予口服曲尼司特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取同期烧伤创面愈合后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患者创面愈合后6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口服曲尼司特胶囊在防治烧伤瘢痕增生中疗效显著并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在手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9例手指创面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3~68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4例,压砸伤4例,热压伤1例。致伤部位:均为手指,其中拇指1例,示指4例,中指3例,环指1例,小指2例,指掌侧创面5例,指背侧创面4例,创面范围1.5cm×3cm~3.0cm×7cm,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其余均伴指骨骨折、肌腱损伤、血管神经等损伤,急诊一期手术5例,延迟手术4例;然后采用大小为2.0cm×3.5cm~3.5cm×7.5cm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5月。皮瓣不臃肿,颜色及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手指外形满意。手指恢复部分浅感觉,术后6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7例,良1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88.89%。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游离皮瓣具有术后功能、外观良好的优点,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超声对急性阑尾炎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的性质,评价其在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与阑尾炎病理及病变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75例急性阑尾炎中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阳性者32例,阴性者43例。阳性者中单纯性阑尾炎2例,化脓性阑尾炎18例,坏疽性阑尾炎12例,分别占各阑尾炎类型总例数的13%(2/15),39%(18/46),86%(12/14),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阳性率与病理类型间呈正相关关系(r=0.451,P〈0.001),阑尾炎越严重,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阳性率越高。病理结果显示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阳性病例均伴有阑尾周围炎,且阑尾发生与周围组织粘连及穿孔的比率明显高于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阴性病例。结论 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是急性阑尾炎超声征象之一,是阑尾周围组织(大网膜、肠系膜脂肪)受炎症浸润发生急性炎性反应的表现,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阳性提示与周围组织粘连、阑尾穿孔等严重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椎间盘内注射医用臭氧对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动物模型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D、E共5组,其中A组为正常组,不作处理;B组为假手术组,仅暴露纤维环而不穿刺;C、D、E组采用后外侧纤维环穿刺的方法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L6/7),在造模后14dD组模拟临床手术椎间盘内注射臭氧干预,E组椎间盘内注射医用纯氧,于造模后14d、21d对5组动物进行自由行走疼痛行为学评分,并于21d获取各组动物外周血,L6、L7神经根及L6/7髓核,运用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髓核中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情况,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记录染色阳性细胞的累积光密度值(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BCA蛋白定量法检测腰神经根中PLA2的活性.结果:造模后1周左右(平均7.4d)C、D、E组动物手术侧后肢活动减少,并在爬行前进时明显偏离手术侧,行走疼痛学评分分别为2.81±0.13分、2.69±0.11分、2.64±0.3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射臭氧后上述异常行为逐渐减轻,处死前行走疼痛学评分为0.54±0.12分,低于C组(2.75±0.17分)及E组(2.52±0.96分)(P<0.05);D组动物血清中IgG、IgM水平(6.05±0.49g/L,1.98±0.28g/L)低于C组(8.98±0.77g/L,2.40±0.25g/L)及E组(8.52±0.63g/L,2.91±0.3 1g/L) (P<0.05),与A组(5.43±0.29g/L,1.72±0.15g/L)及B组(4.97±0.35g/L,1.66±0.27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含量(98±11pg/ml,247±21pg/ml,149±23.4pg/ml)亦低于C组(256±39pg/ml,404±19pg/ml,231±41.3pg/ml)及E组(244±45pg/ml,410±15pg/ml,249±21.7pg/ml) (P<0.05),与A组(70±6pg/ml,223±17pg/ml,141±12.6pg/ml)及B组(79±1 1pg/ml,238±32pg/ml,138±17.4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髓核中抗原抗体复合物阳性沉积光密度值(7.40±3.56)小于C组(27.49±12.84)及E组(29.55±10.38)(P<0.05),其相应节段腰神经根PLA2活性(0.0189±0.0072μmol/min·L)较C组(0.1685±0.0103μmol/min·L)及E组(0.1994 ±0.080μmol/min·L)明显下降(P<0.01),与A组(0.0036±0.0081μmol/min·L和B组(0.0098±0.0043 μmoL/min·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臭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中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这可能是臭氧治疗椎问盘退变引起的腰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60例门诊收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针刀治疗组(治疗组)和支具药物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38±7.43)岁。对照组男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23±8.71)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刀治疗1~2次;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维生素B1、维生素B12,并采用支具固定;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SCV、SNAP、DML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CV分别为(48.63±7.33)、(41.24±6.15)m/s,SNAP分别为(9.89±3.71)、(8.22±2.19)m/s,DML分别为(5.11±2.28)、(6.13±2.23)m/s,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症状,具有可行性,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